大概十多年前,我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可能和其他女孩子不同,因为身为女孩子的我只对女孩子产生爱慕之情,惊吓之余也快速接受了事实,从此我就算是走向了“自我觉醒”之路。
而最近由于疫情,我独自在家待了很久,线下社交全部转换成了线上社交,我热情加入了拉拉交友软件。就算是已经出柜很多年形形色色的人看了很多,匿名依旧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自在。但很快热情与自在就被消磨殆尽,傻眼成了当时我唯一的表情。年纪与上网习惯的原因导致我只能承认这是一次很不愉快的社交体验。
匿名聊天的姑娘们大部分都会先问“属性”,没有打招呼也没有任何的铺垫,打开对话框就会收到一句“TP?”而你的回答基本上就决定了你们是否能够接着聊下去。更有甚者,居然因为我是短发拒绝和我聊天并强行将我归为T的队伍里。
后来勉强遇到一个姑娘,她算是老用户了,大概了解之后我才知道,比起交友,想要恋爱才是大部分使用这个软件的姑娘的目的。 现实中的“同类”难寻,让大家比起慢慢的聊天熟悉,更喜欢直接快速的按条件查找。 可网恋加相亲的模式真的会更有效率?
我也有过彼此相爱在一起多年的女友,如今回想我们好像从始至终都没谈起过或者说从未在意过这件事,从我明确性向的那天开始我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当我被询问是T还是P的时候,我会说我不知道,当我被问起长发短发时,我会如实地说我是短发,但很多时候我就再也收不到任何回复了。
我也为此困惑过几天,我算什么呢?T?不,我不是。P?我也应该不算。那几天也算是走进了自我怀疑的怪圈,后来和妈妈谈起这件事,还被妈妈笑说我没事找事,最后我放过了自己,爱什么就是什么吧!
说起T、P,在刻板印象中,T大概是短发,强势又会照顾人的一方,类比在男女关系中比较像男孩子的角色,P应该是长发,被照顾的爱穿裙子的小女生类型。可是T就要是短发?短发就是T?蓦然回首,我才发现死背书这件事已经走进了生活,原来我被“套用公式”了!
可真的有必要如此么?在我的认知里爱情的最初是心动,随后是持续的了解与不断吸引,最后是灵魂的共鸣与依靠。 我觉得爱情的美妙与奇特在于它将完全没有关联的两个个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仅仅依靠着精神的力量,一起克服着现实的万种险阻,一路同行。 用我家这边的方言说就是:我稀罕你,我想和你在一块儿,我想给你整个世界。
所以也不必因为我是T就一定要找一个P,就像女孩子也没有必须一定要去爱男孩子一样。 T也会有脆弱的时候,她同世上所有女孩儿一样来例假的时候也会不舒服,也想有个可以撒娇的怀抱。P也不是软弱的,她也可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对方,也可以在你难过时给你安慰的肩膀。
至于H就像是个中间值,已经明确T、P的姑娘大多数都认为H是不稳定的,无法琢磨的,也有人觉得H是双性恋,对H的偏见也是很多很多。 可H的存在或许只是那些不想强加自己“属性”以及还没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姑娘,想要融入划分了T、P的世界里的一种妥协,但妥协之中多少也还带着点些许的倔强。
我们身处少数群体,面对的压力与困难确实更多,所以何苦在自己身上戴多一层的枷锁。 我们可以分T、P与H,但那是因为我们想更贴切的形容自己、了解自己,并非是用这种方式去划分小团体,更不是为了被他人打上固定不变的标签或者带着刻板印象先入为主。
女孩子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可爱,不必局限,不必害怕。可能我天生随性自由,不喜欢条条框框,但是放眼望去,世间谁又真的喜欢被束缚。我们都以赤诚的心去爱这个世界也期待着被这个世界爱与包容,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抛开枷锁与偏见,温柔勇敢的去爱,去探索与追寻。也许当你望向某人时,她眼里有着藏不住的爱意,于是你也情不自禁的说出那句“我爱你”。
而深究起我爱你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你是你。